4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某试飞基地了解到,我国在地效翼船领域近期再获重大突破。由该中心采用新型材料研制的第三代高耐波性地效翼船,经过30多次海试表明,其多方面技术性能处国际领先水平,今后将为加快开发利用海洋提供重要的海上高速运载与作业平台。
(相关资料图)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石亚军介绍,地效翼船又称“海上飞船”,是一种兼具海上航行和腾空掠波飞行功能新型水上交通工具,它利用地面效应实行减阻、增升,航速为常规船舶的20倍左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船型,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能在水面机动、驻泊,可快速执行各类海上紧急任务。
地效翼船经历3个发展阶段
我国研发地效翼船在国际上起步早,已有60年历史,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及初步攻关的阶段,着力于实现“飞”这一技术能力;第二阶段,在掌握了地效翼船核心设计技术后,逐步向规范化、实用化发展;第三阶段,是针对我国实际海情,研发适用性更强的地效翼船。
1965年,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气垫船技术的小组研制出的我国第一艘地效翼船“961”,是在不同方案筛选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一条单人地效翼船。经过湖上多次试验,该艇虽可实现掠水连续飞行,但无法满足高飞。
2013年,该中心科研团队依靠多年技术积累,逐步形成了地效翼船成熟的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型商用地效翼船——翔州1地效翼船,满足了海上短程需求。这也是国内唯一经过中国船级社完整认证并签发入级证书和安全符合证明的一艘船,推动了国际国内标准的体系的构建。
在石亚军看来,我国第一代效翼船强调了“飞”这一基本属性,第二代地效翼船则强调其经济性和双工况,而目前第三代地效翼船有效解决了第一代、第二代地效翼船不能满足我国海域恶劣海况的实际需求的问题。
石亚军介绍,该中心科研团队在“翔州1”地效翼船的长期试验和试用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耐波性是制约地效翼船实用性提升的核心指标。同时,我国所处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常年风浪较大,一些应用场景对耐波性也有较高要求,地效翼船耐波性能不佳必将大大影响实用性。
“适合我国环境的高耐波性地效翼船没有现成的采购或移植,只能依靠自主研发。”石亚军介绍,研究团队从优先发展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小型高耐波性地效翼船出发。
“第三代高耐波性地效翼船,是重大技术创新性突破,是自主研发地效翼船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依靠自立自强,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该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试飞基地船长王晓东说。
第三代适用性与安全性更高
第三代高耐波性地效翼船采用全碳纤维结构,可载人员12人,满载起飞重量达4.5吨,最大时速达240公里,有效航时达6小时,可飞、可泊、能高、能低。与前二代相比,其适用性更强、安全性更高、航速更快。
科研人员不断打磨地效翼船实用化设计技术,对地效翼船气动力技术、耐波性技术、实用化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并在结构外载荷优化、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十多年来,该中心科研团队着眼于拓展安全使用界限,研究制约地效翼船实用性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最终形成了高耐波性第三代地效翼船概念。应用该技术后中小型地效翼船将获得更好的耐波性,同吨位地效翼船的耐波性也可提升一个浪级。
第三代高耐波性地效翼船提出了新的降载概念,应用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在水动布局、气动布局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牺牲了部分地效,取得了更高的适航性。
如在执行海上救生、补给任务时,凭借独特的性能和速度等优势,其可以及时赶赴海难区域,做到第一时间反应,并可将救起的伤员及时、快速地运送到基地或就近的陆上或海上医院。
该地效翼船上还配载了先进装备,在发现疑似目标后,能长时间保持超低空紧贴水面飞行进行精确搜索和精准确认;具备良好的水面机动能力,确认目标后,可就近降落,快速排水航行驶近目标实施救援;在不适合降落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掠海低飞的方式向水面目标精确空投浮筏、浮网等救生器材和应急物资,给遇险人员以及时的支援,并能短时间飞越岛屿或海岸,完成对岛屿和岸滩上目标的搜索或空投物资。
“相比于现有同吨位水上飞机和地效翼船,第三代高耐波性地效翼船适航性提高了1至2个等级,使得波浪中地效翼船的全年出航率和水上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证,解决了广阔海域难以快速精准抵达的难题,既可助力构建海南周边海域和岛屿间的快速交通网,更将为我国实施海洋战略提供重要的海运交通核心装备支撑。”石亚军表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韩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