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古代被判灭族之刑的人,家属为何等伤也不逃走?原因无非这三个
族刑是我国古代非常残酷的一种刑罚,即只要有一人犯罪,那么整个亲族都要被诛灭,这就是民间所谓的“斩草除根”。“少康中兴”。夏王朝有后代和分支未被篡位者杀尽。于是,少康就带领族人最终经过奋斗击败篡位者,恢复了夏王朝。
这第一个就是在古代虽然实行族刑,但并不会所有人都被诛杀,因为在追究亲属的刑事责任时,一般根据他们与正犯的亲等联系,分别给予伤刑、流刑、所以出现了不少极刑,比如宫刑(司马迁)、膑刑(孙膑)、车裂(商鞅)等等。其实这些罪行都只是针对个人的。
另外逃跑的风险是其实很大的。经常有人认为古代犯了罪想要逃跑很容易。古代的通讯设备不发达,也不像现在到处都有天网抓捕他人。一旦株连九族的罪名下来,就立即执行封锁、截杀,有反抗的甚至连拘押这个程序都省了,这种处理方式也让遭到灭族的族人来不及反应。
这样看起来确实抓捕他人有很大的难度,但不要这样就觉得古代犯罪逃跑的成本很低。在古代,想要自由的出入一个城市是需要通关文牒的。这一部分人大难临头选择了继续支持自己的亲人,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愿意坚守。当然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
对于那些不在上述规定之内,一定会遭到诛杀的家属,即使他们想逃也逃不了。因为一般往往被判灭族之刑的犯人,大多连自己都不知道。人们往往对于弱者会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心,并通过法律来表现出来。灭族时杀尽所有人的口号在执行时会有一定程度的折扣。
春秋时盛行宗族聚居,秦朝以后开始家族聚居,即一个家族往往都居住在同一个府邸或者相邻地区,以达到家族抱团取暖的效果,但这样也给灭族带来了不少便利。汉景帝时期,三公之一的晁错,正常的去上朝,结果半路上却被拉到菜市口腰斩了,同时被害的还有他的家人。
古代不像现代人口流动性极差,而且有实行保甲连坐制度,基本一个地方的人都互相非常熟悉。假如有被判灭族之刑人的家属侥幸逃跑成功社会结构太固定,即使得到消息想要逃走,也很难实行。尤其普通民众,即使逃到另外一个地方,也很快被查问身份,最后逮捕归案。